ZygmDPa
近日,笔者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听讲解员讲了两个故事:1993年,孔繁森妻子到西藏探亲,由于看病花光了返程路费,只好向丈夫要钱,孔繁森东挪西借勉强凑了500元,而当时回程机票是800元。妻子只能找熟人借了一些,返程中,她先到济南看望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向爸爸要,爸爸让我跟您要”……1994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汇报阿里地区灾情期间,连着十多天在附近小摊上喝面条,随行同志不免有些抱怨:“在摊上吃,既不卫生,也太简单,而且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孔繁森很动情地说:“想想灾区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 9"{
1^x
UU'$TDfc
在大家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节俭得几乎不近“情理”,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真是难以想象和理解,也有人认为这是“小气”,但孔繁森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近10年时间,他把工资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一出手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还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甚至到血库去献血。 *nG23` 5d
+piz#
Uj}
自奉甚俭,却慷慨报国;甘于清贫,却无私助人——这是优秀共产党人的共同品质。身为红军高级将领的方志敏,经手数百万元的款项,被捕时兜里却只有几个铜板;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生活朴素,甚至穿着打了多块补丁的睡衣;焦裕禄同志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十分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还经常教育子女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一辈子如一日,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淡薄名利、公而忘私、勤俭节约,这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qcp2%JB
uH` qw
C
可是,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节俭这个曾经被推崇的品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一些党员干部早已把艰苦奋斗精神置之脑后,认为节俭丢面子、失风度,是不折不扣的“小气”。而他们所推崇和热衷的“大气”,则是生活上讲档次、工作上讲权势、精神上图虚荣,铺张浪费、争名图利。但同时,他们又对国家和群众极其小气,尤其是在扶贫济困时,是一百个不愿意,实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种思想观念,实质上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滋生蔓延,是少数意志薄弱者放松世界观改造和党性修养,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 n6z
7+4YK
)+,YSu0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在国家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过许多深刻论述。2012年12月,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也作出了重要批示。今年下半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领导干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出了更高要求。 ~ko<A6-\
l7 k0
5w'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均资源量少,提倡厉行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节俭过日子。但节俭绝不是什么“小气”,它是对自身欲求有节制,对国家、民族、家庭、自我负责任,可以说,节俭正是一种大气。能不能正确看待“节俭过日子”,能不能从点滴处注意节约,反映出一个人的眼界是否开阔、综合素质是否优秀、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 _W=,O12
7QB*A+S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尤其是在当前,我们丝毫不能懈怠,不能挥霍浪费。各级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既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领导干部作为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要带头勤俭,做到从简、节约、自律。广大群众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注重节俭。“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相信只要我们人人养成节俭的好习惯,那种视节俭为小气的偏见就会消失,科学文明、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就会愈来愈浓厚。(鲍店矿 林 红) {7em},xI~
/673Gm
m1$v7~
73!|[Q
[)~ALf:-
|
一共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