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6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 2025 - 6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6-03

采访中如何提问

z%kt9?  
x-_B {  
 q0=`,n{_  
1、提问的基本要求 F{V LbZ  
G`x]>?A`  
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疾;最后,又问又记(观察)。不管哪一步,都离不开“问”。有人统计,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材料是通过“问”——向人提问而获得的。可见提问在采访中的地位。 $[Ge{*v  
lFW_H)]Jc  
《记者的素质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如何提问,是很有学问的,基本要求是: 0W06 }w  
6>a9A $H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由于提问破坏了采访的气氛,甚至破坏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提问当然是失败的。 }#"u:XrgZ  
$ovI@Q~K  
第二,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 eE(ni[a!5=  
@Z]DX:  
第三,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W.TG  
.C +/DZT  
第四,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什么是有特色的问题呢?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7$ $'!_(@  
M8*+$4j{=  
-2E-X}Iy[  
L `93@S ,  
2、开放式与闭合式 $Y5q  
H Ol+: `zt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 _9KW(n71:@  
. 3B2]6q@  
开放是问题范围很大,可以长篇大论回答。比如问一个田径运动员:“你对这届运动会有什么看法?”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运动员回答这一问题有相当大的余地,甚至可以做长篇的谈话。反之,如果问这位运动员:“你对新落成的体育场跑道印象如何?”这就是一个闭合式的问题。运动员职能明确、间断地答复,或者说“适于快跑”,或者说“妨碍快跑”,或者说“这是第一流的跑道”等。曼彻尔指出:记者在采访当中,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才能张口说话,在回答问题时,不受拘束,可以轻松自如地漫谈。然后再由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合式问题,以取得具体、明确的采访素材。 7[ Wd\\@  
k_44T}up{  
如果一开始就提闭合式问题,采访很可能失败。大家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其中的女记者三谷圭子,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闭合式问题:“阿婆,你是南洋姐吧?……”把阿崎婆吓跑了。因为做过南洋姐的女子经历坎坷,一肚子心酸,全身的耻辱,最不愿也最怕别人揭她的地。记者刚接触她,还不熟悉,所以一提起这段往事,她就感到可怕、慌乱、紧张,以致拒绝回答记者。 3$^/r,YU  
o:H\]A*I  
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换。有个美国记者去调查“黑人在就业上是否受歧视”。她向许多黑人提出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回答总是说“没有”。而谈到具体事情时,又证实他们受到歧视。这位女记者哀叹:“黑人不说真话。” ~QB }?  
~ll8z b  
主编提醒她:可能是你提问的方式不对。你问别人是不是收过歧视,这就非要别人回答受过,或者是没有受过。不要这么单刀直入。可以问他们:和他们具有同等资历的白人,是不是比他们提升得快?和他们同样工作的白人,工资是否拿得比他们多?如果他们是白人,现在可能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黑人有工作能力却找不到工作的?确实,将原来的闭合式提问换成了这类开放式问题,效果就可能好些。 It~'*S5C#  
p-daOU  
"We{<. ]  
nzy9hVf'  
3、钱三强为记者解围 Ghzq}X  
1x (kr  
向访问对象提问题,有时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提得大一点。但是大要得当,使对方可以回答。切忌提那种大而无当的问题,使被采访的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教训是不少的。有一位记者这样谈他的教训: ?+Ilpy`<  
}Q)> ]bl  
1978年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我接到任务,要采访科学家钱三强。钱三强晚饭后有点时间,我应约前往。至于要钱老着重谈什么问题,没有来得及想清楚。一见面他问我要他谈什么,我说请谈谈参加人代会的感想。他苦笑着说:“哎呀,我们两个今天晚上不用睡觉了。这样笼统的问题叫我从哪里谈起呢?”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就请他从科学技术方面谈谈。他又说,科学技术方面问题很多,究竟谈哪一点呢?我只好说,您哪一点感受最深就谈哪一点吧。他沉思了好一会才说,他愿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问题谈谈认识。至今我有时还在想,若不是钱老替我解围,替我想出了一个恰当的主题,我真不知道如何摆脱那次的窘境。下面是甲乙两记者在采访某厂党委书记前分别准备的问题,你不妨分析分析,看哪个记者提得得当。 qe/lp6y  
ieS4u#,C  
甲记者:1、你们厂是如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2、你们厂是怎样进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的?3、改革开放给工厂带来了什么收获?4、你对本厂现状有何感想?5、在成绩面前你是怎样想的?6、你们厂肯定还有不少问题,请真实地说说。7、今后有什么打算? p*f#,eW   
r8X92'[$I  
乙记者:1、你们领导班子每周学习几次?讨论些什么?2、你们党政镇领导有没有明确分工?平反了那些冤假错案?4、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得怎样?5、你们厂怎样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6、工人业余补习文化的情况怎样?7、近期搞了那些技术革新和改造?8、怎样改善职工生活条件?9、明年有没有新产品上马?10、党员怎样起骨干作用? 3 m-WCn GK  
m?8!~_ <96  
$'1IXR\d  
v-6q=gl$E2  
4、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_C.h,z0_%;  
6m2&rG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艾丰同志曾经提出了六个“不要提”,很有针对性。照录如下: nSxt Zo]  
~3.?4o"E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El Ik|x5  
RQ 5q-q[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I*fdGZ8I)  
pA,de(T5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m`Ry%C%a  
[\=v@2 0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G a~{{4  
Dbg2&5&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8X]wY5a  
A07l]@Z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Qo NP1f:  
8.-`HZl  
aq ~!c#  
gI-$:`  
5、“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去?” :Eh{ur!  
?QV?FZ#$#  
提问要尽力避免长篇大论、啰嗦而不得要领。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主持人被一个长达5分钟的问题所激怒,他不耐烦地问:“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去?”一位被激怒的人是不会好好地回答你的问题的。 J7m {  
8oydny}8j  
1992年,谢军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荣获冠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天早晨半小时的 “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这个消息并播发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录音。本来,在消息传来的同时便能听到谢军的现场回答是令人兴奋的,但听下去后便如同吞了一口夹生饭似的难以下咽。下面是问答的大意: zC #d }x$3  
kb ;#_ u  
“喂,谢军,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比赛,我想你一定是累了吧?(问了一个没有必要问的问题,结果记者啰嗦了一大串,谢军用 “对”一个字就结束了问答。)记者还嫌不够,又继续啰嗦:“但我想你一定是又累又兴奋吧,你现在的心情是不是这样?”谢军还能怎么回答呢?只能淡淡地应一句:“是的。”(到此为止记者什么也没问出来,谢军什么也没说,听众什么信息也没得到,而时间已过去一分钟。考虑到采访时被安排在早晨半小时的黄金时段,而整个电话采访才不到两分钟,这种无谓的问题就更难原谅。)紧接着便出现那个在中国新闻界采访中随处可闻的提问:“……这次获胜你有什么感想”……珍贵的两分钟过去了,听众没有听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留下的只是对这次采访的失望。 I&w=+=`   
`xx%"i  
这位记者的失败,除了问题啰嗦、不得要领之外,还犯了一个提问的大忌。这就是:他提的问题,对方只能用一个字即可回答。“你一定很累吧?”“是”“你很兴奋吧?”“对”对方除了这样回答,还能说什么呢?但是,记者的提问应该让对方不仅是“答”,而且要“说”,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撬开对方的嘴巴,打开对方的心扉。 /k/xQ x  
LrF7*1f  
美国记者沃尔特·安德森采访曾经担任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制片总裁(好莱坞历史上首位女总裁)谢里·兰辛时,在略微寒暄后问道:“谢里,你是怎么对待错误的?”“你愿意和我讨论你生活中最大的失望吗?”安德森继续问。在安德森将要离开时,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害怕失败吗?” 7%jX%77 pz  
3kHK LwDme  
在这里,恰当的提问引出了精彩的回答,仿佛珠联璧合。这需要双方都具有实力。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9237)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