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qNR[!o
d|sB.7c
Z$<p$r\W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易潇)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然而,英年早逝的路遥的人生状态始终像谜一样地困扰读者。《路遥传》的作者厚夫是路遥生前的忘年交、路遥文学馆馆长以及路遥研究界的权威之一,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路遥不为人知的往事,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展现他的写作精神。 d?=@+vh&
47
M.!
cv
精彩书摘: D3BOrG'
ZN eIk
(一)路遥为何要自起绰号“王喂狗”? ?v%OtcjB
T&2SMEY
(二)路遥入学时曾改名 立志长大当“军长” m\2{*Hu%
D)'C;(
(三)揭《平凡的世界》为何从吃早饭起笔 Q266]5
43l`,r/^
(四)路遥为何用“戴孝”斩断过去? xqubgR\!]
p7sz,A"5F)
(五)路遥为何要去沙漠“朝拜”? j5z0GWw9
}s[vN
(六)《路遥传》:孙少平的经历取材于路遥三弟: {/?OcO
KDEJlcV?
其时,意气风发的路遥已进入“著名作家”行列。中篇小说《人生》所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轰动效应,在1983年才刚刚开始。当年夏,西安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路遥担任电影剧本编剧的同名故事片《人生》。这样,路遥一边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主创人员到陕北的延川、清涧、绥德、米脂等地勘察外景,一边进一步完善剧本。就在既风风光光、又忙忙碌碌的1983年春夏之间,路遥下定决心向长篇小说进军。 ;" Z
_BYv[#_2
路遥的创作与一般作者相比,有许多质的不同。一般作者的创作,是先萌发灵感,再像滚雪球一样生发主题与故事框架。而路遥的创作是典型的意在笔先,先有明确的主题,后广泛搜罗材料,形成框架,捕获串联线索,激发创作灵感。这种倒置的创作方式,注定了他所赋予的使命感更为突出与沉重。 N<o*f.?
:biGS
!
路遥是位气吞万里、胸襟博大之人,他不准备小打小闹,而一上手就像“历史书记官”那样,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从1975年之后中国城乡社会近十年间变迁的史诗性小说。他初步确定的小说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甚至在酝酿时,就分别给这三部小说取名《黄土》、《黑金》、《大城市》,并雄心勃勃地给这部长篇题以《走向大世界》的总名。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创造工程,也是作家心智才情与体力、毅力的较量,怪不得他郑重其事地跑到毛乌素沙漠进行“沙漠宣誓”去呢! b+0_zJjf
D
]7/FB-
路遥为何要把这部长篇小说设计在“1975年到1980年代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呢?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作了回答:“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期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相扣,互为因果,这部企图用某种程度的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不可能回避它们。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5] [S;Q'
hZ;{X_7XtW
除此理由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路遥就是在这个“大转型期”由中国最底层农村一步步奋斗到城市的作家,他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了这“大转型期”的主题与诗意,深刻感受到它所赋予的史诗性的品格。也就是说,路遥熟悉这个时代的品性与气质,他有信心驾驭这个题材,用手中的笔绘制理想的史诗性画卷。 Pv;B=nZ)s
[]Yf-v+0
至于说是哪一次冲动和灵感让路遥准备创作如此宏大的长篇巨制?这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路遥的言论进行大胆猜测。《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得要专门谈谈我的弟弟王天乐。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他,我就很难顺利完成《平凡的世界》。另外,他一直在农村生活到近二十岁,经历了那个天地的无比丰富的生活,因此能够给我提供许多十分重大的情节线索;所有我来不及或不能完满解决的问题,他都帮助我解决了。在集中梳理全书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曾共同度过许多紧张而激奋的日子;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沉浸在工作之中,即使他生病发烧也没有中断。尤其是他当五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实际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6] P?Q
2FM9
pjeDfuW
王天乐是路遥的三弟,他高中毕业后在清涧老家农村教过一年农村小学。他是一位心气很高的农村青年,既不愿意面对兄弟姐妹众多却一贫如洗的家庭,也不愿意就在山村里熬一辈子。这样,他选择了出走,辞掉民办教师工作,跑到延安城揽工,而且一揽就是两年。不知是他不甘于命运的精神感动了路遥,还是作为大哥心中的那份责任,路遥在1980年秋帮助王天乐跳出农门,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当采煤工人。路遥最初谋思这部长篇小说时,王天乐正在铜川矿务局当采煤工人。到他真正动笔创作此小说之前,他已经动用关系把王天乐调入《延安报》当记者,给王天乐提供一个更大的飞翔平台。事实上,王天乐后来在新闻记者的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因此,我们可以猜度王天乐不甘于命运的性格以及“出走”行为深深地刺激着路遥,促使他开始就准备以“黄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的方式,创作一部结构宏大的长篇巨制《走向大世界》。不管怎样,王天乐是路遥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直接原型,这点毋庸置疑。 hFkz,%:
za%gGy^{N
一般作者创作长篇,大体想明白故事框架后,就可能鸣锣开张了。但是路遥却非常谨慎,如履薄冰,他严肃认真而扎实地开始了后来花费近三年的准备工作,因为他将小说定位于像“历史书记官”那样,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当代城乡变迁的史诗性巨制。要真正实现心中的宏愿,必须做扎实而认真的准备工作。 #'eGQ@
W"a sY1DA
路遥首先从阅读中外长篇小说开始,学习和借鉴前人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他给自己列了一个外国作品占绝大部分的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书目,并认真读完其中的十之八九。在阅读过程中,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研究小说的结构。像长篇小说《红楼梦》他是第三次阅读,《创业史》他是第七次研读,他尽管对这两部小说烂熟于心,但还是一丝不苟地重点研读。他还反复阅读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认真比较了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 /jiG1^u
].A,5
研读长篇小说既是路遥不断充实自己小说创作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刺激自己构思的过程。这些工作虽未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路遥小说创作帮助很大。他完全明白:“从某种意义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他要求作家的魄力、想象力和洞察力;要求作家既敢肆意汪洋又能绵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长篇小说情节的择取应该是十分挑剔的。只有具备下面的条件才可以考虑,即:是否能起到攀墙藤一样提起一根带起一片的作用。一个重大的情节(事件)就应该给作者造成一种契机,使其能够在其间对生活作广阔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最后使读者对情节(故事)本身的兴趣远远没有对揭示的生活内容更具吸引力,这时候,情节(故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了……” ^/YcgQ4LD
)Q5=H
其次,路遥还阅读大量杂书,为他的这次创作腾飞做坚实的工作准备。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披露,他当时阅读面很广:“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知识型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那时间,房子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头、茶几、窗台,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手都可以拿到读物。”[7] U$
{6da16
q,M70UQ
在高强度的读书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路遥又按既定计划转入到作品背景材料的准备工作。为了彻底弄清楚这十年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以便在小说创作中准确地描绘出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路遥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逐年逐月逐日地查阅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和《延安报》合订本。在他看来,报纸不仅记载了国内外每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还有当时人们生活的一般性反映。他想方设法找到这些报纸合订本,逐页翻阅之。 3aKf+7Zkj
>P
`Ss<7zs
我没明没黑地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须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JGOO=M
RSIo3'6
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日某月世界、中国、一个省、一个地区(地区又直接反映了当时基层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什么。[8] G1,n"7SjJ
,"QB3 nLJ
在查阅报纸的过程中,路遥甚至还想借阅当时的文件和其他一些重要材料。他在小说的最初设计中,曾有过将一两个国家中枢领导人作为作品重要人物的雄心,但由于无法查阅国家一级甚至省一级的档案材料,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但他还是利用陕北地区和县一级的熟人关系抄录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仅这些创作前的阅读与查阅报纸资料的工作,就持续了一年之久。 fDhF["E4M
Dy($h>GH
室内工作告一段落之后,路遥就急切地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4j~g*-
"b
;F(z_[<c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我将此总结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过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对于生活中现成的故事倒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故事我自己可以编——作家重要的才能之一就是编故事。而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且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脑子没有把握记住的,就详细笔记下来。比如详细记录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籽收获的全过程;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植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全境内所有家养和野生的飞禽走兽;民风民俗、婚嫁丧子;等等。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宽泛,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y=7^XL;
RM=,
_ R}]
春夏秋冬,时序变换,积累在增加,手中的一个箱子变成了两个箱子。 %5=OQ_+}
Y)pd8iRBP
奔波到精疲力竭时,回到某个招待所或宾馆休整几天,恢复了体力,再出去奔波。走出这辆车,又上另一辆车;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另一天在渡口的茅草棚;这一夜无铺无盖和衣躺着睡,另一夜缎被毛毯还有热水澡。无论条件艰苦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因为愉快和烦恼全在于实际工作收获大小。[9] |Of8hEE{G
6DBFY0Y
路遥在闭门读书深入生活期间,有意识地“中止”了对文坛的关注,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又脚踩大地,接触泥土,汲取丰厚的创作营养。在这期间,全国各地文学杂志的笔会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活动,他也婉言谢绝。1984年1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路遥是选举出来的陕西代表。这样规模盛大的全国性作家大会,是许多作家一辈子所梦寐以求的政治荣誉,也是作家们亮相的好平台。然而,路遥却因忙于准备长篇小说的创作而毅然决定放弃这次重要机会,这在许多作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m2=5C'x
n81OyT
注释: wr*F(n "
~\\l
(x0
5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w2gP:l
%:w}c3n{p
6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2页。 "f>qlfj#
des*W_X2
屏蔽此推广内容7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yf (T!
ZWe[m56Gi
8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页。 (u`D+nw
i|lSNx~
9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4页。 1KqBzJ
|
一共有 1 条评论